查看原文
其他

中共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肖华失踪之谜

萧华—永远的“长征组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0174cvqgrb

中共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肖华失踪之谜

来源:深圳新闻网

1930年,毛主席将14岁的肖华交给红四军政委罗荣桓时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于是,肖华便从兴国的“赤患”成长为少共国际师政委;从冀鲁边区的“娃娃司令”锤炼成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因为年轻,使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当一部《长征组歌》唱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人们又认识了一个诗人肖华。然而,“文革”中,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却神秘地失踪了。七年过去了,他又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肖华的失踪成了一个谜。

肖华结怨江青叶群“文革”中惨遭报复

肖华尽管对毛主席十分崇敬,但对他身边的江青一直保持着距离。原来,战争年代肖华在江青的家乡工作时,就了解到江青品行不好。“文革”前,江青一直想到总政兼职,并找肖华谈过,肖华没有答应。50年代,一位中央领导人的夫人向肖华反映叶群的男女作风问题。从那时起,肖华成了叶群的一块心病。“文革”开始后,林彪的权力急剧膨胀,叶群以"左"派面貌频频亮相。那些可能对自己政治生命构成"威胁"的人,成了她报复的对象。于是,在对待肖华的态度上,江青和叶群有了共同语言。两个女人议论肖华时,曾恶狠狠地说:"人家欺负咱们,咱俩联合起来,你的仇我报,我的仇你报。"


“文革”初期,林彪、江青向肖华频频发难,指使造反派对肖华抄家和多次批斗。叶剑英、徐向前等几位老帅为肖华伸张正义,与陈伯达、江青之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毛主席也明确表示保护肖华。周总理为了保护肖华,维护军队的稳定,在1967年3月3日,召开了总政系统及军队院校造反派参加的6000人大会。会上,总理专门批评了造反派揪斗肖华、冲击军队的恶劣行径,然后,讲了肖华的革命经历,从早晨9点一直讲到中午12点。


周总理愤慨地说:"你们在座的没有一个比我了解肖华,他是我看着长大的,他连衣服都穿不好时,我就认识他。他是毛主席调来的,毛主席信任他,培养他,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毛主席。他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几十年,总是处于斗争的第一线,哪里困难哪里去。这样一个好同志,怎么会反对毛主席,反对党呢?你们会唱《长征组歌》吗?你们能写出来吗?对毛主席没有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是传神之笔,《长征组歌》每一段我都会唱,你们为什么不准唱?你们凭什么说《长征组歌》是大毒草?"


6000人大会之后,稳定没几天的形势又开始了无政府状态。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受林彪、叶群的唆使,组织造反派继续对肖华进行批斗。肖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工作了两个月。此间,林彪、江青一伙又在策划一个大动作。罪恶之剑在一步步向肖华逼近。


5月13日,在林彪、江青的挑动下,分属两派的军队和地方造反派为文艺演出由谁参加的问题,大打出手,死伤多人。肖华果断地平息了这场武斗。而林彪、江青一伙却翻云覆雨,挑动造反派,把这次事件嫁祸到肖华头上,叶群指使造反派把批判肖华的大字报贴到天安门广场。周总理见情况不妙,立即让肖华夫妇搬到山上。还未来得及动身,造反派的几十辆汽车就包围了肖华的家。肖华被批斗一个多月,身患肝炎的他被折磨得精疲力竭。他不得已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主席很快指示:造反派不要再搞了,肖华身体本来不好,让他休息几天,若真有问题,“书面检查,以此了案”。然而,事情并未了结,一个置肖华于死地的阴谋正在加紧策划。

林彪一道黑令肖华神秘失踪

文革初期,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要肖华参加。“四人帮”得知后,布置一伙人截住肖华的车,致使肖华未能参加。1967年7月25日,林彪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他们操纵的人,指示说:要彻底砸烂总政阎王殿。自此,肖华被连续批斗。八月,在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的操纵下,一大批造反派疯狂地冲进总政大院,把标语贴满墙壁。其中一则标语尤令人注意:“毛主席说,肖华是扶不起的天子”(粉碎“四人帮”后,肖华的夫人王新兰曾向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了解毛主席是否说过此话?工作人员都未听说)。


1967年12月,在林彪、江青一伙的操纵下,造反派炮制了一份《关于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肖华的罪行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分别上报毛泽东、林彪、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在这份充满诬陷、不实之词的报告中,他们罗列了肖华的“六大罪状”,对于“总政阎王殿”的问题,他们是这样说的:“总政治部长期被彭德怀、黄克诚、谭政、罗瑞卿、肖华所把持,经过他们苦心经营,变成了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的资产阶级独立王国,一个刘、邓设在我军的黑店。”1968年初,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把肖华极其秘密地关押在离总政不远的一个叫做松树胡同的小院里。从此,肖华"失踪"了。


关押肖华的小屋只有5平米,小屋的窗户用铁板钉死了,屋里吊着一只日夜通明的100瓦灯泡,一个枪口从门上的小孔伸进来。看守规定肖华睡觉必须脸迎着灯光和枪口。由于肖华“态度顽横,拒不交待问题”,常被打得遍体鳞伤。肖华的食谱是:早饭,半个窝头、一碗玉米面糊;中饭,一个窝头、一碗菜汤;晚饭与午饭同。七年之间,天天如此。肖华获释时,全身浮肿,毛孔出血,望之令人沧然。

肖华失踪王新兰苦苦寻夫

林彪、江青也没放过肖华的夫人王新兰。在肖华被抓的前5个月,王新兰就被抓走了。这位从小参加红军的女战士被关了三年,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磨难。后来未作任何结论,又莫名其妙地放了。她出狱后就开始打听肖华的下落。因为当时社会上传言肖华已不在人世了,有的说被秘密处决了,有的说自杀了,有的说病死了。后来王新兰在一张小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张春桥说:“林副统帅说过,肖华三反分子这个案子,什么人也翻不了。”王新兰由此判断,丈夫还活着,而且还在抗拒着强加在他头上的罪名。


为了丈夫,王新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为丈夫伸诉。她找到王震,王震通过叶剑英把信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批示:“王新兰说肖华不是三反分子,请中央政治局讨论。”但由于当时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这封信也不了了之,王新兰陷人漫长的等待之中。


1971年春,总政的一个老水暖工轻轻地敲开了王新兰的门,把他在松树胡同修管道时见到肖华的事告诉王新兰。他还活着!王新兰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9月13日,林彪折戟沉沙温都尔汗,使王新兰看到了希望,但是肖华依然没有消息。


两年过去了,王新兰苦苦等待着。由于心力交瘁,她的心脏病发作,住进医院。在医院,王新兰给周总理写了一封要求见肖华的信。总理很快批示让他们见面。王新兰和孩子们被带到一间会议室。“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他们别后5年的第一次见面。神情有些呆滞的肖华见到家人,目光中闪过一丝惊异,但又立即恢复了原先的样子。几个孩子见活泼开朗的父亲成了这副模样,忍不住哭了起来。王新兰怕肖华看到自己的眼泪,背过身默默流泪。


专案组的人一直坐在旁边,一家人什么话也不敢说。气氛相当沉重。肖华只是不停地说,“我很好,你们不要担心......”肖华的儿子肖云借搀扶父亲上厕所的机会,把事先写在手心的“林彪死了”的字偷偷给父亲看,肖华一怔,目光亮了一下。在探望结束时,肖华突然对王新兰说:“新兰,你自己要多保重!”一句话没说完,王新兰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下来。

肖华重见天日为民鞠躬尽瘁

肖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失踪”了七年,终于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肖华与全家合影(1979年春于北京)

1974年9月,在庆祝建国25周年前夕,中央派人将出席天安门国庆观礼的人员名单送毛主席审定。毛主席仔细看了一遍名单,什么话也没说,退了回去。过了几天,经修改的名单又送到主席面前,主席看后又退了回去,依然什么话也没说。9月29日,第三次将名单送来后,毛主席看了半天,拿起笔,亲手添上了肖华、刘志坚两个人的名字。


“四人帮”慌了,指示专案组立即释放肖华,并为肖华赶制军装。专案组来通知肖华出去时,肖华显得异常平静。肖华抗拒出去,他说:“当初你们为什么抓我?现在为什么放我?我要一个文字结论。”造反派乱了阵脚。原来,肖华和总政一大批领导被打倒关押,完全是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联合“砸烂总政阎王殿”的直接结果。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竟然想起了已被关押七年的肖华,而肖华偏偏不出去。他们担心毛泽东再过问,无奈之中,开车来接王新兰。

萧华与夫人王新兰1955年在北京合影

王新兰见肖华穿了八年的军装已经烂成一条条的,忍不住落泪。她关心的是丈夫早点离开这里,回到那个虽然破旧但不失温暖的家。她劝丈夫:“主席让我们回去就回去,是是非非怎么说得清,孩子们都在家等着你呢。”肖华怔了半天,终于叹了一口气,说:“好吧。”9月30日,肖华出席了国庆招待会。周恩来感慨万分地握着肖华的手,久久不放,却没有说出一句话。

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来源:翻开江西这本书

萧华(1916年—1985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所著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

泥瓦匠家中的“神童”

萧华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萧华父母都是早期共产党员,家里是中共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其父母后来都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生命。萧华少年时代投身革命,经常担任送信任务。读小学时,受到中共地下党员萧以儒校长、萧以佐教员的启发教育。


萧华自幼聪颖好学,每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祠堂学租奖励,被人誉为“神童”。他身材瘦弱,衣衫褴褛,却才高志大。12岁那年,在《我的将来》作文中,便立志“打倒军阀”“铲除列强”,深受老师的器重。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年仅13岁的萧华作为青年团的干部被选送参加,年底萧华被推选为兴国共青团县委书记。1930年3月,毛泽东找萧华谈话,萧华详细地报告了全县共青团工作和兴国城两度得而复失的斗争过程。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地留他吃饭。随后,萧华便接到调他去红军工作的通知。

萧华

开国上将中的“娃娃司令”

萧华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22岁时已是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被誉为“娃娃司令”。


年轻军委委员。1930年6月,萧华到红军总前委报到,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他用一个多月就把红四军的青年组织建立起来,各级党委都配齐了青年委员。

萧华(左一)与少共师领导们

智斗沈鸿烈。1938年,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冀鲁边区坚持抗日。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消极抗日,极力反共,他与国民政府河北省主席鹿钟麟策划组织“冀鲁联防”,试图把八路军赶出冀鲁边区。萧华拟定“和沈打鹿”的策略,与前往惠民县城视察的沈鸿烈谈判。沈鸿烈听说萧华不过22 岁,不屑一顾:“娃娃司令也来和我谈判?”为了镇住萧华,进城后将他搁在旅馆避而不见。萧华起草了一份《告惠民各界的慰问信》,即到街头散发,进医院慰问伤兵,到学校讲演,各界纷纷传“娃娃司令”如何深明大义,抗日有为,指责沈鸿烈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对抗日无动于衷。沈鸿烈被迫慌忙安排会见,经过三小时的唇枪舌剑,被迫同意了抗日协议。


痛击鹿钟麟。面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鹿钟麟企图用武力征服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将萧华赶出河北,实现所谓“收复失地”。鹿钟麟根据蒋的密令,委任民团头子孙仲文为游击支队司令对付纵队,包围抗日政府,袭击抗日部队。萧华派津南督察公署专员杨靖远交涉,为示诚意,杨靖远去时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孙仲文却埋伏了10余名手下,准备扣押杨靖远。当孙仲文发出抓捕暗号之际,杨靖远眼疾手快,扣住孙仲文手腕,用枪口对准孙仲文头部,命令他让手下放下武器,后在警卫员的掩护下脱离险境。

在政治工作中形成“三大法宝”

以身作则形成“头雁效应”。18岁已是“少共国际师”政委的萧华,白天像“大家长”一样照顾着身边的战士,夜深来回查岗了解情况。在一次露宿山林时,他把棉被让给了干事王宗槐,自己在寒风中冻了一夜;过草地时,他强忍饥饿把仅剩的青稞给了战士吴宗汉,说:“我要到司令部去‘打游击’!”实则却是外出寻找野菜果腹。在强渡大渡河后,萧华不顾自身安危,高呼:“共产党员们,跟我上!”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紧随而上、奋力拼杀,夺取石门坎。

1936年,萧华(左)与杨得志在甘肃留影


善做宣传激发革命热情。萧华认为,做好宣传工作就是点燃战士们心中的热情。据许多老红军回忆,萧华“讲起话来鼓动性很大”。过草地时,警卫排一个班长牺牲,战士们陷入悲痛之中,看到此情形,萧华给大家讲了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在初次横渡乌江失败后半夜下起了大雨,红军士气低落,萧华鼓励大家说,如此恶劣天气,这可是天赐良机,他的话让士气大增,果断成功。


因势利导巧做统战工作。在强渡大渡河之前,红军需要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彝族群众不准汉人部队进入。萧华当即根据彝族人十分重视“义气”的特点,代表刘伯承司令员提议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并送上了一批枪支作为礼物。刘伯承听到萧华谈判成功的报告后,亲自前去与小叶丹结盟,从而有了“彝海结盟”的美谈,也为红军部队顺利北上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驰骋东北的骁勇战将

1945年12月,萧华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2月28日,毛泽东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当时,东北匪患猖獗,蒋介石在大规模向东北运兵的同时大批收编土匪。萧华率部在安东打响了剿匪战斗,而后长途奔徙进剿临江、抚顺的匪徒,进而挥师岫岩。历时两个多月,萧华指挥部队歼灭了土匪2万多人,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1946年3月,国民党军占领沈阳之后,集两路重兵同时向本溪进攻,萧华和刚上任的辽东军区司令员程世才坚守本溪。萧华率部浴血迎战,本溪保卫战历时33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4700余人。

1958年,与周恩来一起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萧华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方法指挥的鞍海战役,开创了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起义的先例。陈诚调集8个师计10万兵力,挥师南满,萧华诱敌深入,将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军第25师引诱至预设战场新开岭之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将其歼灭,俘虏了师长李正谊以下8000多人,创造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次作战歼灭一个整师的先例。

1955年国庆节洪学智(左一)与粟裕(右二)、陈赓(右一)、肖华(右三)在天安门城楼上

创作传唱经典的《长征组歌》

1955年,年仅39岁的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上将,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10月,是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30周年。萧华是万里长征的参加者,他深感自己有义务和责任把它写出来。经过反复考虑、比较,他认为诗歌这种形式,可以用丰富的思想感情,凝练而有韵律的语言,集中、概括、形象地表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红军长征历程,萧华找来大量资料,经过仔细甄选,最后选取了12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创作热情,以抱病之躯,废寝忘食,倾情创作了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总题的《长征组诗》。

1964年12月,战友歌舞团从12首长征诗词中精选10首进行谱曲,分别是:《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共10个战斗生活画面。借用了江西采茶调、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以及陕北秧歌等艺术表现形式,经过谱曲,《长征组诗》变成了《长征组歌》。1965年5月初,经过修改的《长征组歌》正式排练,8月1日建军节,《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演出。

萧华与《长征组歌》领唱演员在一起


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和支持《长征组歌》的创演工作,大家称他为《长征组歌》的总导演,他曾先后10多次观看、审听和指导《长征组歌》的创作和排练。他曾这样评价萧华和他的组诗:“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1975年,周总理病重期间,特意让秘书向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请调《长征组歌》录音带。他是听着《长征组歌》的战斗旋律,抵抗病魔,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

1985年8月12日,萧华因病去世,走完了光辉战斗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对事业充满信心、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和历经磨难的一生,他永远以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永恒演绎红色旋律的美丽音符。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u0139jzm5cm

来源:深圳新闻网、翻开江西这本书、腾讯视频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